精彩小说尽在书香雅居!手机版

书香雅居 > > 大唐新纪:从储位弃子到全球霸主李瑾张忠热门小说免费阅读_网络热门小说大唐新纪:从储位弃子到全球霸主(李瑾张忠)

大唐新纪:从储位弃子到全球霸主李瑾张忠热门小说免费阅读_网络热门小说大唐新纪:从储位弃子到全球霸主(李瑾张忠)

阿陳陳陳 著

穿越重生完结

小说叫做《大唐新纪:从储位弃子到全球霸主》,是作者阿陳陳陳的小说,主角为李瑾张忠。本书精彩片段:主角李瑾,原为现代顶尖高校历史与计算机双学位学霸,意外穿越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的病弱嫡子。深知唐朝皇子“养蛊式”储位之争的残酷,他以“体弱”为伪装,在渭阳别苑暗中积蓄力量,借现代知识联结世家、渗透兵权,最终成功继位。 登基后,他背弃世家盟约,以制度革新、科技赋能打破世家垄断,又组建远洋舰队开拓寰宇,将唐朝打造成横跨欧亚美非的“日不落帝国”,自己获庙号“圣宗”,成为终结玄武门宿命、重塑世界格局的传奇帝王。小说兼具权谋博弈的缜密与帝国扩张的恢弘,展现现代思维与古代社会碰撞下的盛世图景。

主角:李瑾,张忠   更新:2025-10-01 01:36:16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接了皇后的赏赐后,王氏对李瑾的照料愈发上心,几乎是寸步不离。

每日除了喂米浆、换襁褓,便是抱着李瑾在院子里晒太阳,嘴里还絮絮叨叨地说着话,有时是关中的民间故事,有时是别苑里的琐事,倒让李瑾多了不少了解周遭环境的渠道。

这日午后,王氏抱着李瑾坐在银杏树下的石凳上,正说着前几日张忠采买时遇到的趣事,却见张忠提着一个空了的米袋,愁眉苦脸地从外面进来。

王氏见他脸色不对,便出声问道:“张公公这是怎么了?

瞧着一脸愁容。”

张忠走到石凳旁,叹了口气,将米袋往石桌上一放:“别提了,今儿去长安城里采买,才发现粮价又涨了,原先一贯钱能买两石米,现在只能买一石五斗,再这么涨下去,咱们别苑的月例银子怕是要不够用了。”

王氏也吃了一惊:“怎么又涨了?

前儿你不还说粮价稳了些吗?”

“谁说不是呢!”

张忠蹲下身,压低声音道,“我听粮店的掌柜说,今年渭水流域雨水多,城郊的麦子都涝了,不少农户都在补种荞麦,可荞麦产量低,下半年收成怕是好不了。

长安城里的粮商们都在囤积粮食,等着下半年抬价呢。”

李瑾趴在王氏的怀里,将两人的对话听得一清二楚。

他心中一动——贞观三年的这场涝灾,他在史书里见过记载,虽不算特别严重,却也导致了关中地区的粮食减产,粮价从初夏开始上涨,一首到秋收后才逐渐稳定。

而此时的唐朝,刚经历过隋末战乱,人口尚未恢复,粮食储备远不如贞观中后期充裕,这场涝灾带来的影响,比史书上记载的还要更首接些。

若是能提前囤积粮食,不仅能解决别苑后续的用度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借此机会拉拢张忠。

他如今是婴孩之身,凡事都需借助旁人之力,张忠是别苑里唯一能频繁出入长安的人,若是能让张忠对他心生敬畏,将来打探朝局、传递消息,都会方便许多。

想到这里,李瑾开始有了动作。

他先是轻轻扭动了一下身体,发出几声不满的“咿呀”声,吸引了王氏和张忠的注意力。

见两人都看向他,他又伸出小手指了指石桌上的空米袋,然后皱起眉头,做出一副“不开心”的模样。

王氏以为他是嫌米袋碍眼,连忙伸手想把米袋挪开:“郎君不怕,这就挪走。”

可李瑾却摇了摇头,又指了指米袋,再指了指别苑西侧的仓库方向——那里是存放粮食和杂物的地方。

张忠愣了愣,试探着问道:“郎君莫不是在提醒咱们,要多存些粮食?”

李瑾立刻停下了扭动,眼睛亮了亮,还轻轻“啊”了一声,像是在回应张忠的猜测。

张忠这下是真的惊讶了,他盯着李瑾看了好一会儿,又看了看王氏,语气里带着几分难以置信:“王氏,你说……郎君这是真懂咱们说的话?

还是巧合?”

王氏也有些发懵,她抱着李瑾这么久,只觉得这孩子比一般婴儿安静聪慧,却从没往“能听懂大人说话”的方向想。

可刚才李瑾的动作,实在太精准了,不像是巧合。

她犹豫了一下,说道:“或许……或许郎君真是有灵性?

前儿我咳嗽,他还指着生姜呢,我煮了生姜水喝,咳嗽还真就好了些。”

张忠越想越觉得不可思议,他站起身,在原地踱了两步,又看向李瑾:“若是郎君真能预知粮价,那咱们可得赶紧多买些粮食存着。

不然等粮价再涨,咱们别苑的月例银子,怕是连米都买不起了。”

可他转念一想,又有些犹豫:“可咱们别苑的月例银子是固定的,若是把结余的银子都用来买粮,往后采买别的东西,比如布料、药材,可就没银子了。”

李瑾见张忠还在犹豫,便又“咿呀”了几声,伸出小手抓住了张忠的衣角,轻轻拉了拉。

他知道,张忠最在意的是自己的前途——毕竟是从宫里贬出来的,若是能做出点成绩,说不定还有机会回去。

他这副“依赖”的模样,既是在示好,也是在暗示张忠:跟着我,不会错。

张忠看着李瑾那双清澈的眼睛,心里突然有了决断。

他咬了咬牙:“罢了!

就信郎君一次!

明日我再去长安,把别苑结余的银子都取出来,多买些粮食存着。

若是真能避过粮价上涨的难关,将来郎君有机会回宫里,说不定还能替我美言几句。”

王氏见张忠下了决心,也点了点头:“也好,粮食是根本,先把粮食存够了,别的东西能省就省。”

接下来的几天,张忠果然连着跑了三趟长安,用别苑结余的五十多贯银子,买了近百石粮食,堆满了西侧的仓库。

王氏一开始还担心银子不够用,可没过多久,长安城里的粮价就又涨了三成,一贯钱只能买一石二斗米,比张忠买粮时又贵了不少。

别苑里的其他侍从见仓库里堆满了粮食,都觉得张忠有先见之明,纷纷过来打听。

张忠也不隐瞒,把李瑾“指点存粮”的事说了出去,只是隐去了“李瑾能听懂话”的细节,只说“郎君有灵性,冥冥中提醒了我”。

消息传开后,别苑里的侍从们对李瑾都多了几分敬畏。

负责守卫别苑的校尉赵虎,甚至特意托张忠送了一筐新鲜的水果过来,说是“给三郎君补身体”。

李瑾知道,他的第一个“信息节点”己经悄然建立。

张忠成了他与外界连接的纽带,而别苑里的其他侍从,也开始逐渐认可他的“特殊性”。

这小小的渭阳别苑,不再是隔绝世事的牢笼,而是他编织人脉、窥探朝局的起点。

夜深人静时,王氏己经睡熟,李瑾却睁着眼睛,望着帐顶的流苏。

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

要想在这贞观年间活下去,甚至摆脱“棋子”的命运,他还需要更多的筹码,需要更强大的助力。

而这一切,都要从收集更多的朝局信息开始。

他闭上眼睛,在心中默默盘算着:下次张忠去长安,该想办法让他打探些关于太子和魏王的消息了。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