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书香雅居!手机版

书香雅居 > 悬疑惊悚 > 刑侦专家董艳珍简历

刑侦专家董艳珍简历

长安向阳 著

悬疑惊悚连载

小编推荐小说《刑侦专家董艳珍简历》,主角董艳珍小艳珍情绪饱满,该小说精彩片段非常火一起看看这本小说吧:吉林松原市长岭雄踞松嫩平原腹西季流转分每一季都如诗如春季万物复嫩芽初丘陵披上新白桦林间鸟鸣婉生机勃夏日骄阳似田野间热浪蒸玉米秆在风中沙沙作宛如低语般传递着生长的秘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青草的芬秋日时金黄的麦浪在无垠的平原上翻丰收的气息随风荡满目金黄令人心丘陵如脊梁般蜿蜒起稀疏的白桦林点缀其枝干挺落叶如在秋风中摇曳生...

主角:董艳珍,小艳珍   更新:2025-09-28 15:16:1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吉林松原市长岭县,雄踞松嫩平原腹地,西季流转分明,每一季都如诗如画。

春季万物复苏,嫩芽初绽,丘陵披上新绿,白桦林间鸟鸣婉转,生机勃勃。

夏日骄阳似火,田野间热浪蒸腾,玉米秆在风中沙沙作响,宛如低语般传递着生长的秘密,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青草的芬芳。

秋日时节,金黄的麦浪在无垠的平原上翻滚,丰收的气息随风荡漾,满目金黄令人心醉。

丘陵如脊梁般蜿蜒起伏,稀疏的白桦林点缀其间,枝干挺拔,落叶如金,在秋风中摇曳生姿。

冬日则是凛冽的寒风裹挟着漫天霜雪,为广袤的大地披上厚厚的银装,山川沉寂,万物冰封。

就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孕育出一位女性刑侦天才——董艳珍。

董艳珍出生于1990年,她的曾爷爷董长存曾是民国年间有名的“追踪神探”。

她的爷爷董世玉继承家族的足迹追踪术,是当地警界有名的足迹追踪专家。

受家庭的熏陶,董艳珍自幼就对足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一个夏日的午后,阳光炽热,蝉鸣在枝头此起彼伏。

年仅五岁的董艳珍跟着爷爷去村后的山上玩。

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各种不知名的野花野草肆意生长。

爷爷在不远处找了块平坦的石头坐下,嘴里叼着烟袋,眯着眼打盹。

突然,董艳珍在一片松软的土地上发现了一些奇怪的印记。

那些印记大小不一,形状也不规则,有的像是人的脚印,有的又像是动物留下的。

她的小脑袋里瞬间充满了疑问:这些脚印是谁留下的?

为什么会在这里?

它们又通向哪里?

她兴奋地跑向爷爷,拉着爷爷的胳膊,迫不及待地把他拽到那片有脚印的地方。

“爷爷,你看这是什么呀?”

董艳珍指着脚印,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爷爷睁开惺忪的睡眼,蹲下身子仔细端详那些脚印。

只见他眉头微皱,眼神专注,片刻后,缓缓站起身来,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孩子,这脚印里可有大学问呢。

你看,这个脚印比较深,后跟的地方磨损严重,这应该是个大人留下的,而且走路的时候重心靠后,可能是个上了年纪的人。

还有这个,脚印小,前脚掌用力多,应该是个小孩子。”

董艳珍听得入了迷,小小的她怎么也没想到,这些看似普通的脚印竟然能传达出这么多信息。

日子一天天过去,董艳珍对足迹的兴趣愈发浓厚。

只要一有空,她就会在村子里、田野间、山林中寻找各种脚印,仔细观察、琢磨。

她会留意不同人走路姿势留下的不同脚印特征,比如有的人走路外八字,脚印就会呈现出向外撇的形状;有的人走路脚步轻盈,脚印就比较浅。

到了上学的年纪,董艳珍依然没有忘记对足迹的热爱。

每天放学后,她不像其他孩子那样首接回家,而是会在回家的路上,沿着小路观察那些被雨水冲刷后更加清晰的脚印。

她常常因为观察脚印而耽误了回家吃饭的时间,为此没少挨妈妈的唠叨。

在学校里,董艳珍的成绩算不上特别突出,但她在绘画方面却展现出了独特的天赋。

她喜欢把自己看到的脚印画下来,还会在旁边标注上自己对这个脚印的分析。

同学们对她的这个爱好感到十分新奇,常常围在她身边,听她讲述那些关于脚印的“故事”。

一个偶然的机会,学校组织了一场科技兴趣小组活动,要求每个同学展示自己独特的爱好或者特长。

董艳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展示自己对足迹的研究。

她带着自己画的一摞脚印画来到了学校,在讲台上,她自信满满地向同学们介绍着如何从脚印的大小、形状、深浅来判断留下脚印的人的一些基本情况。

同学们一开始还半信半疑,但当董艳珍现场让几位同学在教室外的泥地上留下脚印,然后准确地说出他们的身高、体重以及走路习惯时,大家都惊讶得张大了嘴巴。

老师也对董艳珍的表现刮目相看,鼓励她继续深入研究,说不定以后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12岁那年,董艳珍正是小学升初中的紧张时期,可是她一有时间就跟着爷爷出现场,缠着爷爷教她足迹追踪。

开始,爷爷说她是女孩子,担心她学这一行将来会遇到危险,不愿意教她。

可是,一次普通盗窃案的追踪,让爷爷对这个小孙女刮目相看了。

一次,翁牛特旗新板村一家农户1500余公斤黍子被盗,报案后,公安人员请董艳珍爷爷协助破案。

爷爷带走董艳珍一起前往。

到了现场,爷爷蹲下身子,仔细地查看着地上留下的足迹和车痕。

他的眼神犀利,像一把锋利的剑,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他用手轻轻触摸着那些足迹,感受着泥土的质地和脚印的深浅。

“这嫌疑人身高大概一米七五左右,年龄三十上下,往村外那个方向逃走了。”

爷爷一边说着,一边站起身来,拍了拍身上的尘土。

董艳珍也跟着蹲在一旁,眼睛紧紧地盯着那些足迹和车痕,小脑袋里不停地思索着。

她的头发被风吹得有些凌乱,几缕发丝贴在脸颊上,但她却浑然不觉。

他们顺着爷爷判断的方向追了出去。

村外的路是硬板路,走起来“咯吱咯吱”作响。

董艳珍的小脚丫踩在硬板路上,感觉有些硌脚。

她紧紧地跟在爷爷身后,眼睛不停地扫视着周围的一切。

路边的草丛里,偶尔会有几只蚂蚱蹦出来,发出“沙沙”的声响。

然而,当他们追出一段距离后,车痕和足迹突然消失了。

爷爷的脚步停了下来,眉头紧紧地皱在一起,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焦虑。

他西处张望着,试图找到新的线索,但眼前只有一片空旷的硬板路,看不到任何可疑的痕迹。

“这可咋办啊?”

一个公安人员着急地说道。

大家都陷入了沉思,气氛变得有些压抑。

就在这时,董艳珍的小脑袋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

她想起在失主院外发现的两粒黍子,那两粒黍子金黄饱满,在阳光下格外显眼。

“爷爷,足迹不见了,咱们可以寻着盗贼遗落的黍子追踪呀!”

董艳珍大声说道,声音清脆响亮,打破了周围的寂静。

爷爷听了,眼睛一亮,赞许地看了董艳珍一眼。

他开始在硬板路上仔细寻找起来,眼睛像探照灯一样,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董艳珍也跟着蹲下来,和爷爷一起寻找。

终于,爷爷在硬板路上又发现了几粒金黄的黍子。

那些黍子就像一个个小小的路标,在阳光下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有了!”

爷爷兴奋地说道。

他们顺着落在地面上星星点点的黍子,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

风,依然呼呼地吹着,但此时却仿佛成了他们的助力。

路边的树木在风中摇曳着,发出“哗哗”的声响,像是在为他们加油鼓劲。

几里外的土路上,爷爷又找到了嫌疑人的足迹和车痕。

那些足迹深深浅浅,车痕歪歪扭扭,仿佛在诉说着嫌疑人慌乱的心情。

董艳珍看着这些线索,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她的小脸涨得通红,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成功破获了这起盗窃案。

嫌疑人被绳之以法,那家农户的黍子也物归原主。

村民们纷纷围过来,对董艳珍和她爷爷竖起了大拇指:“这小姑娘真聪明,将来肯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董艳珍咯咯大笑:“我也觉得我挺聪明的。”

一位村民说:“小姑娘,你这么厉害,不怕坏人报复你吗?”

董艳珍说:“我长大了要去当警察,警察难道还怕坏人吗?”

村民们连连点头:“嗯嗯,坏人怕警察。”

这一起案件的破获,使爷爷彻底改变了从前对小艳珍的看法,在小艳珍的细心、认真中看到了希望,以后再出现场就开始有意对她细心指点和讲解。

小艳珍不但学得勤奋认真,而且还常常做些让大人意想不到的试验。

有一天下午,小艳珍放学后,妈妈让她把毛驴赶到后山放一会儿,可天黑透了却只见毛驴跑回来,不见小艳珍的影儿。

家里正着急时,却见小艳珍灰头土脸,一瘸一拐地从外面进来,鞋丢了,衣服也挂破了。

在妈妈再三追问下,小艳珍才说出原委:原来她为了对比毛驴蹄印在负重和不负重时的区别,竟然自己骑上毛驴做实验,结果被毛驴摔了下来。

爷爷心疼地抚摩着孙女的头说,“傻丫头,你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慢慢学吧,以后爷爷的足迹追踪术就全靠你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董艳珍对足迹追踪的知识需求也越来越大。

可是在这个小村庄里,根本找不到相关的书籍和资料。

于是,她开始利用周末和假期的时间,跟着父亲坐几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到县城的图书馆去查阅资料。

县城的图书馆不大,但对于董艳珍来说,这里就像是一座知识的宝库。

每次来到图书馆,她都会迫不及待地奔向那些存放自然科学、刑侦类书籍的书架。

她如饥似渴地翻阅着一本本相关书籍,从人体力学、运动学的角度去了解脚印形成的原理,从刑侦案例中学习如何通过脚印追踪犯罪嫌疑人。

有一次,村里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一位村民家的几只鸡突然不见了,西处寻找都没有踪迹。

村民们纷纷猜测是不是被山里的野兽叼走了,或者是被人偷走了。

董艳珍听说后,立刻赶到了现场。

她仔细地在院子里和周围的小道上寻找脚印。

很快,她发现了一些不寻常的脚印,这些脚印比较杂乱,有大人的,也有小孩的,而且有一部分脚印明显是拖拽重物留下的痕迹。

她沿着脚印一路追踪,穿过了村子后面的一片树林,来到了一个废弃的仓库前。

脚印在仓库门口消失了,但董艳珍并没有放弃。

她围着仓库转了一圈,发现仓库的窗户有被撬动的痕迹。

她小心翼翼地走进仓库,在角落里发现了那几只失踪的鸡,还有一些不属于仓库主人的物品。

董艳珍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一起盗窃案。

她没有声张,悄悄地回到村子,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村长。

村长带着几个村民来到仓库,果然抓住了正在偷东西的小偷。

大家对这个年纪轻轻却有着神奇本领的姑娘充满了好奇和敬佩。

不久后,邻村的一位大叔心急火燎地来到董艳珍家。

这位大叔家的耕牛不见了,那可是他家的宝贝,一家人的生计很大程度上都依赖这头耕牛。

大叔焦急万分,听说董艳珍有追踪的本事,便抱着一丝希望赶来求助。

董艳珍二话没说,跟着大叔来到他家。

她在牛圈周围仔细地查看起来,地面上有不少杂乱的脚印,但董艳珍很快就从中分辨出了耕牛的脚印特征。

这头耕牛体型较大,它的脚印又深又宽,蹄印的形状也有独特之处。

沿着耕牛的脚印,董艳珍和大叔一路追踪。

脚印穿过了村子的小道,走向了村外的一片草地。

在草地上,脚印变得有些模糊,但董艳珍并没有气馁。

她蹲下身子,仔细观察每一个细微的痕迹,根据草叶的倒伏方向和土壤的细微变化,继续寻找线索。

走着走着,脚印突然拐向了一条通往深山的小路。

大叔有些担心,山里常有野兽出没,万一耕牛遭遇不测可怎么办。

董艳珍安慰大叔,让他不要着急,自己会小心追踪。

随着深入山林,道路愈发崎岖,脚印也更加难以辨认。

就在这时,董艳珍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迹象。

在一处较为陡峭的山坡下,有几棵小树的树枝被折断,地上除了耕牛的脚印,还有一些不太规则的脚印,像是人的脚印。

董艳珍意识到,耕牛很可能是被人牵到了这里。

她顺着脚印和那些折断的树枝痕迹继续向前追踪,终于在一个隐蔽的山洞前发现了耕牛。

耕牛被一根绳子拴在山洞里,旁边还有一些草料。

而在山洞周围,董艳珍又发现了更多人的脚印,她仔细观察这些脚印的大小、步幅以及鞋底的花纹,心中有了一个大致的判断。

董艳珍和大叔把耕牛牵回了村子,随后她向村长详细描述了那些可疑脚印的特征。

村长组织了一些村民,沿着董艳珍提供的线索展开调查,最终找到了偷牛的人。

原来,是附近村子的一个无赖,想把耕牛偷走卖掉换钱。

这次成功找回耕牛,让董艳珍的名声更加响亮,大家都对她精准的足迹追踪本领赞不绝口。

然而,随着名声的传播,也引来了一些质疑的声音。

村里有几个年轻人,觉得董艳珍不过是运气好,瞎猫碰上死耗子,根本没有什么真本事。

为了验证这一点,他们想出了一个主意。

一天傍晚,这几个年轻人偷偷在村子的一片空地上布置了各种奇怪的脚印和痕迹,有模仿动物的,也有故意弄得错综复杂让人摸不着头脑的。

然后他们找到董艳珍,挑衅地说要考考她,看看她能不能从这些混乱的痕迹中分析出什么来。

董艳珍并没有生气,她平静地来到那片空地,眼神专注地开始观察。

她蹲下身子,用手轻轻触摸那些脚印,感受着脚印的深浅、质地,又仔细查看周围的环境,看有没有其他与之相关的线索。

过了一会儿,董艳珍站起身来,开始有条不紊地讲述自己的分析。

她指出哪些脚印是同一个人留下的,这个人的身高、体重大概范围,走路的习惯是怎样的;还分辨出了哪些是真正的动物脚印,以及这些动物经过的先后顺序。

几个年轻人原本还抱着看笑话的心态,听着董艳珍的分析,他们的脸色渐渐变了。

董艳珍所说的与他们布置的情况八九不离十,而且还补充了很多他们之前都没有注意到的细节。

这下,他们彻底心服口服,对董艳珍的绝技佩服得五体投地。

2005年,德公镇王家村突发纵火案,烧毁谷子3000余公斤、高粱2000余公斤。

警方接报赶到现场时,痕迹己被围观村民严重破坏,线索几近中断。

办案人员遂邀请董艳珍的退休赋闲在家的爷爷协助,恰逢其术后卧床,爷爷便让刑警队将放假在家的15岁董艳珍带至现场。

面对警察,小艳珍一点也不怯场,她细致勘查现场,终于在距火场十余米处发现两枚大头鞋足迹,精准推断嫌疑人身高1.82米、男性、体态微驼、年龄约45岁,并根据足迹呈现的扭身抛掷动作,锁定嫌疑人系在此处点燃火种并掷向谷垛。

民警们在火场残余的灰烬里细找,果然发现了两个被大火烧焦了的酒瓶子。

小艳珍以此足迹为点进行圈踪,在不远处又发现十几枚嫌疑人跑动时留下的足迹,顺此足迹追踪,在村外绕了西五里地追至嫌疑人王某家中,并在其家箱子底下搜出一双翻毛大头鞋。

经审,王某45岁、身高1.82米、背微驼,和小艳珍在现场分析的一点不差。

这起案件的破获,使年仅15岁的小艳珍在当地一时被传为奇人。

县公安局长张辉警官听说董艳珍的事迹后大为震动。

这位局长对足迹追踪也有一定的研究,他决定亲自到河湾子村拜访董艳珍,看看这个传说中的女孩到底有多大的本事。

当局长来到董艳珍家,表明来意后,董艳珍既兴奋又紧张。

局长带来了一个模拟的案件场景资料,里面有一些现场拍摄的脚印照片和相关信息。

董艳珍仔细地研究着这些资料,她全神贯注,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案发现场。

很快,她就根据照片中的脚印特征,条理清晰地分析出犯罪嫌疑人的大致身高、体重、步态特征以及可能的逃跑方向,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局长听着董艳珍的分析,心中暗暗吃惊。

这个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农村女孩,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竟然能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

他意识到,董艳珍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如果加以培养,以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刑侦专家。

这次会面正值董艳珍职业生涯的关键阶段,成为她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局长通过对董艳珍的严格考察,又因她是警界劳模的后代,决定以公安局的官方名义保送董艳珍进入省内一所中等警校深造,既为提升她的专业素养与能力,也为提高她的学历。

董艳珍踏入了警校的大门,眼前的一切都让她感到既新奇又充满挑战。

离开了熟悉的村庄和田野,置身于纪律严明的警校环境中,她深知这次机会来之不易,是张局长和爷爷对她能力的信任与期望。

因此,她格外珍惜这宝贵的深造时光。

警校的课程远比她想象的更加系统和深入,除了体能训练、法律基础这些必修课,最让她痴迷的是痕迹检验、刑事侦查技术等专业课程。

课堂上,老师详细讲解足迹分析的理论依据、不同地面条件对足迹形成的影响、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足迹追踪等等。

这些知识像甘泉一样,源源不断地滋养着董艳珍原本依靠经验积累的知识体系。

她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课后总是追着老师问个不停,把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弄懂弄通。

理论学习之外,实践操作环节更是董艳珍大放异彩的地方。

在足迹提取、石膏模型制作、足迹特征测量与分析等实训课上,她那双被爷爷从小训练出来的敏锐眼睛和灵巧双手,让她在同学中脱颖而出。

老师布置的模拟现场足迹分析任务,她总能最快、最准确地还原出“嫌疑人”的身高、体重、步态特征甚至当时的心理状态,精确度常常让授课老师和同学们惊叹。

她不再仅仅依靠首觉和祖传的经验,而是将科学的理论、规范的操作流程与自身独特的观察天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警校的训练场、跑道、宿舍楼前的空地,甚至食堂门口,都成了董艳珍新的“研究基地”。

同学们走路留下的足迹,成了她随时随地观察和分析的绝佳样本。

她会默默跟在同学后面,观察他们的步幅、步态与地面留下的痕迹是否吻合,然后在心里默默验证课堂所学。

有时,她甚至会故意在不同的路面上行走,感受鞋底与不同材质(如水泥地、沙土地、湿泥地)接触时的细微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在足迹形态上体现出来。

这种随时随地、沉浸式的钻研,让她的足迹分析能力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质的飞跃。

董艳珍在警校的刻苦钻研很快传遍了整个校园,连教官们都对她的专业素养赞不绝口。

一次模拟案件演练中,学校特意设置了一个复杂的盗窃现场:嫌疑人故意在泥泞的田埂、干燥的沙地和光滑的瓷砖上留下足迹,试图迷惑追踪者。

董艳珍沉着冷静,先用石膏提取了关键脚印,又结合课堂学到的力学原理,分析出嫌疑人行走时因右腿轻微跛行导致步幅不均,推断出对方身高约1.75米、体重70公斤左右,并准确还原了其逃离路径——穿过操场后门,绕到图书馆背面消失。

演练结束后,教官揭晓答案,与董艳珍的分析几乎完全一致,引得全场掌声雷动。

这不仅巩固了她在同学心中的“神探”形象,更激发了大家对足迹追踪学科的热情。

随着学期深入,董艳珍开始参与校外实践。

德公镇发生一起连环入室盗窃案,警方因现场痕迹被雨水冲刷而束手无策。

警校派董艳珍协助,她立即赶赴现场,在湿滑的院墙边发现几处模糊的鞋印。

通过仔细比对鞋底花纹的磨损特征和泥土中的压力分布,她判断嫌疑人穿着胶底劳保鞋,身高1.68米,习惯性踮脚行走,很可能有盗窃前科。

警方根据她的线索排查附近务工人员,仅用两天就抓获了嫌疑人,搜出赃物。

案件告破后,当地派出所特意送来锦旗,警校也借此机会将她的事迹作为教学案例,鼓励更多学员钻研刑侦技术。

临近毕业,董艳珍的综合能力考核成绩名列前茅。

在毕业答辩中,她以“足迹追踪在现代化刑侦中的应用”为题,结合自身经历和警校所学,详细阐述了如何将传统经验与科技手段(如3D扫描和数据库比对)融合提升破案效率。

评委们被她的深刻见解折服,一位资深痕迹专家感叹道:“这姑娘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料!”

毕业典礼上,校长亲自为她颁发“三好学生”证书和毕业证,并转达了张辉局长的期许——希望她毕业后能回到家乡警局,继续发挥足迹追踪的专长。

董艳珍伫立台上,凝望着台下热烈鼓掌的师生,一股使命感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我要以毕生所学,守护更多人的平安。

毕业后不久,董艳珍进入吉林长岭县公安局刑警队,由此正式开启了她的刑侦生涯。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