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书香雅居!手机版

书香雅居 > > 《瓷语昭昭》林砚秋沈时舟已完结小说_瓷语昭昭(林砚秋沈时舟)经典小说

《瓷语昭昭》林砚秋沈时舟已完结小说_瓷语昭昭(林砚秋沈时舟)经典小说

一个扯淡的写书人 著

其它小说完结

《瓷语昭昭》是网络作者“一个扯淡的写书人”创作的都市日常,这部小说中的关键人物是林砚秋沈时舟,详情概述:本文是一部非遗传承的文化作品,各位看官老爷可以慢慢欣赏与品鉴主人公如何成长起来并一步一步的将非遗传承手艺延续下去

主角:林砚秋,沈时舟   更新:2025-10-07 01:58:02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第一章:青釉里的窑火林砚秋是被一阵急促的“噼啪”声惊醒的。

不是窗外梧桐叶被风吹动的声响,也不是瓷坊后院老井泵水的动静,而是从案头那片宋代青瓷残片里飘出来的——像柴火在窑膛里燃烧时,木柴裂纹迸开的细碎声响,裹着一丝焦糊的暖意,顺着晨光钻进她的耳朵。

她猛地坐起身,身上还搭着昨晚盖的薄毯。

案上的台灯没关,暖黄的光落在青瓷残片上,火石红的边缘泛着淡淡的光晕,冰裂纹里还沾着未清理干净的黄泥,是上周从城南老宅地基里挖出来时带的土。

“又烧不旺么?”

林砚秋揉了揉眼睛,走到案边坐下,指尖轻轻碰了碰残片。

刚触到釉面,那“噼啪”声就更清晰了,还混进一个男人的低叹:“这梅子青要是烧砸了,今年的冬粮就没着落了……”她心里一紧。

上次听见这么清晰的“瓷语”,还是修复那个明代青花碗的时候——妇人念叨着“等孩子他爹回来”,后来查《地方志》,竟真的对上了永乐年间货郎的往事。

这次的窑工声音,会不会也藏着一段被埋在时光里的故事?

“吱呀”一声,竹帘被推开,带着晨露湿气的风涌进来,吹散了耳际的低叹。

林砚秋抬头,看见沈时舟站在门口,手里拎着两个纸袋,白衬衫领口别着一支钢笔,比上次来的时候少了几分商务的冷硬,多了点烟火气。

“早。”

沈时舟把纸袋放在案上,“路过巷口的早餐铺,买了豆浆和油条,你应该没吃早饭。”

林砚秋愣了愣。

自从上次关于“数字复刻”的争执后,他们有一周没联系了——她以为沈时舟会像之前的合作方一样,觉得她“固执不切实际”,就此放弃合作。

没想到他会突然来,还带了早餐。

“沈总怎么突然……”她没说完,目光落在沈时舟另一只手里的东西上——不是上次那个银灰色的科技箱,而是一个牛皮纸包,看起来沉甸甸的。

“先吃早餐,凉了就不好吃了。”

沈时舟拆开纸袋,把温热的豆浆递给她,“我今天来,不是谈工作的,是给你带了样东西。”

林砚秋接过豆浆,指尖碰到杯壁的温度,心里莫名暖了些。

她咬了一口油条,酥脆的口感在嘴里散开,是巷口张记早餐铺的味道——她吃了十几年,沈时舟只来过瓷坊两次,居然能记住她的喜好?

“你怎么知道我爱吃张记的?”

她忍不住问。

沈时舟拆开牛皮纸包,露出里面一本泛黄的线装书,闻言抬头笑了笑:“上次来的时候,看见你博古架上放着张记的豆浆杯,杯底还有他们家特有的印记。”

林砚秋心里一动。

她想起沈时舟第一次来的时候,目光扫过博古架时停留了几秒,当时她还以为他在评估瓷件的价值,没想到他注意的是一个不起眼的豆浆杯。

“这是……”她看向那本线装书,封面上写着“窑工记”三个字,字迹是手写的,墨色有些晕染,像是年代久远的缘故。

“我爷爷留下的日记。”

沈时舟把书递给她,“上次你说宋代青瓷残片里有窑工的声音,我回去翻了翻爷爷的旧物,发现了这个。”

林砚秋接过日记,指尖触到粗糙的纸页,心里一阵发颤。

她轻轻翻开第一页,里面是工整的小楷,写着“政和三年,秋,始入窑厂,师授烧瓷之法”——政和三年,正是宋代,和青瓷残片的年代对上了!

“我爷爷的祖父,也就是我的曾祖父,是宋代官窑的窑工。”

沈时舟坐在她对面的木凳上,声音放得很轻,“这本日记里,记的都是他烧瓷的日常,还有当时窑厂的事情。

我看了几页,里面提到过‘梅子青’‘火石红’,和你说的青瓷残片特征很像。”

林砚秋低头,快速翻着日记。

纸页己经脆了,她不敢翻太快,生怕弄坏。

翻到第三十七页时,一行字让她停住了手:“九月初七,雨,窑火不旺,梅子青釉色发灰,师曰:‘天雨土湿,需添松柴,候风至乃可烧’。”

耳际突然又响起了那个男人的低叹——“这梅子青要是烧砸了,今年的冬粮就没着落了”。

“是他!”

林砚秋抬头,眼里闪着光,“日记里的窑工,应该就是留下这片青瓷的人!

你看,他写‘天雨土湿’,和我听见的‘雨又大了’正好对应;还有‘梅子青釉色发灰’,说明当时确实遇到了烧窑的难题。”

沈时舟凑过来,看着日记上的字,又看了看案上的青瓷残片。

阳光透过窗棂,落在残片的冰裂纹上,像是把日记里的文字照活了。

“这么说,这片残片,可能是你曾祖父烧的?”

“不一定是曾祖父,可能是他同窑的工友。”

林砚秋指尖划过日记里“添松柴”三个字,“不过能找到同时代的窑工日记,己经很不容易了。

有了这个,或许能还原当时烧窑的场景,也能更清楚地知道,这片青瓷为什么会残损。”

沈时舟看着她眼里的光,心里突然有些触动。

他以前总觉得,“听瓷语”是无稽之谈,是林砚秋给自己的传统修复找的“浪漫借口”。

可现在,看着她拿着日记和残片比对的认真模样,看着她因为找到线索而发亮的眼睛,他突然明白——那不是借口,是林砚秋与古瓷的连接,是她对时光的敬畏。

“我之前的‘数字复刻’方案,确实太绝对了。”

沈时舟轻声说,“或许,科技不应该替代传统,而是帮传统找到更多线索。

比如,用AI分析日记里的文字,还原当时的天气、窑厂位置;再用3D建模,模拟不同窑火温度下梅子青的釉色变化,帮你确认修复时的釉色配比。”

林砚秋抬头看他,有些意外。

她以为沈时舟会一首坚持“完美复刻”,没想到他会主动让步,还提出这样的辅助方案。

“你……”她想说什么,却被沈时舟打断了。

“我不是让步,是想通了。”

沈时舟笑了笑,“古瓷的价值,不止在于它的完整性,更在于它背后的故事。

你的‘瓷语’能听到故事的碎片,我的科技能帮你拼凑碎片,这不就是最好的合作吗?”

耳际的“噼啪”声又响了起来,这次没有低叹,反而多了一丝轻快——像是窑火终于烧旺,木柴在膛里欢快地燃烧。

林砚秋看着沈时舟,又看了看手里的日记和案上的残片,突然觉得,这段关于青瓷的故事,或许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好。”

她点头,“我们可以试试。

不过,我有个要求——修复过程中,你要听我的‘瓷语’线索,不能用科技硬套数据。”

“没问题。”

沈时舟举起豆浆杯,“合作愉快,林修复师。”

林砚秋也举起杯子,和他轻轻碰了一下。

豆浆的暖意顺着喉咙滑下去,落在心里,和耳际的窑火声交织在一起,像是时光在这一刻,轻轻叹了口气,却满是温柔。

这时,博古架上的素白瓷罐突然轻轻晃了一下,罐口的指痕在晨光里闪了闪。

林砚秋抬头看了一眼,心里突然想起爷爷——如果爷爷还在,看到她和沈时舟这样合作,会不会也很高兴?

“对了,”沈时舟突然想起什么,“我还查了城南老宅的资料,那片地基,在宋代的时候,正好是官窑的外围窑厂所在地。

这片残片,很可能就是当时窑厂废弃时,被埋在土里的。”

林砚秋心里一震。

这么说,这片青瓷残片,就是从它出生的地方来的?

她拿起残片,指尖轻轻摩挲着冰裂纹。

耳际的窑火声越来越清晰,还混进了其他声音——有窑工们的谈笑声,有添加松柴的“簌簌”声,还有远处传来的叫卖声。

“沈时舟,”她轻声说,“我好像听见了,当时的窑厂,很热闹。”

沈时舟看着她,没有说话,只是拿起手机,打开录音功能。

他想把林砚秋说的“瓷语”记下来,不是为了验证,而是为了帮她,把这些即将消散的时光碎片,好好保存下来。

晨光慢慢爬上案头,落在日记、残片和两个相视而笑的人身上。

瓷坊里的青灰釉色,似乎也因为这突如其来的合作,多了几分暖意。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