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书香雅居!手机版

书香雅居 > > 文盲女医的乱世生存录(李西秀兰)在哪看免费小说_全本免费完结小说文盲女医的乱世生存录李西秀兰

文盲女医的乱世生存录(李西秀兰)在哪看免费小说_全本免费完结小说文盲女医的乱世生存录李西秀兰

0624归零 著

都市小说完结

都市小说《文盲女医的乱世生存录》,讲述主角李西秀兰的甜蜜故事,作者“0624归零”倾心编著中,主要讲述的是:文盲女性在时代洪流中的生存智慧与命运抉择,第一人称回忆式叙述。 因为我不识字,很多都是口述,利用目前的高技术,帮助我写作,请朋友们谅解。 民国二十六年冬,也就是公元 1937 年的腊月,胶东半岛飘起了第一场大雪,我出生了……

主角:李西,秀兰   更新:2025-09-29 18:40:26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又到一年的年根底,屋里面热气腾腾的忙碌起来,女儿们在厨房做起大烩菜,—— 白菜、粉条、冻豆腐、大骨头、豆芽菜一锅烩,这是我老家过年必不可少的年菜。

"妈,您就不能教点新菜式?

年年都是这道,孩子们都吃腻了。

"大女儿说道"这菜里有家的味道," 我拍了拍她的手背,"老话说 吃饱不想家 ,等你到了我这年纪就明白了,有些味道是刻在骨子里的。

"外重孙们向我围了过来,让我给他们讲故事,我刚说到“你姥姥小时候“时。

我家大闺女便阻止我说下去,“妈,你别总说我小时候行嘛?

讲讲你小时候。”

家里的老三跟着附和说:“对,妈,你别总说我们小时候,说说你,我们也没听过呢。”

“好好,那我应该从哪里说起呢?

那年,我爸说,应该是在民国时期。”

我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思绪回到民国二十六年那个冬天 —— 那年的雪,比今年的要大得多,也冷得多,真是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

民国二十六年冬,也就是公元 1937 年的腊月,胶东半岛飘起了第一场大雪。

乳山湾的海风卷着雪沫子,打在李家村的草屋顶上,发出 "呜呜" 的声响,像是谁在寒风中哭泣。

寒风像刀子似的刮过乳山湾,却刮不透李家村我家那西间草屋 —— 屋里飘着满当当的草药香,把寒气都熏暖了三分。

我就是在这样一个飘着草药香的清晨落生的,是李家老六,树里人叫我六丫头。

"又是个丫头。

"接生婆王婶的声音带着惋惜,"守义家的,这己经是第六个了,你们李家是跟丫头片子结缘了 —— 真是 养女如养花,费心又费茶 。

"院子里劈柴的父亲动作顿了一下,弯腰捡起松木,闷声说:"丫头也好,知道疼人。

老话讲 一个女儿一帖药 ,六个丫头就是六帖药,能治家里的穷病。

"后来母亲告诉我,那天晚上,父亲把给 "儿子" 准备的虎头鞋收了起来,母亲为此落了好几滴泪,念叨着 "闺女是赔钱货" 的老话。

那年头,谁家不盼个带把的呢?

尤其是在我们李家,己经有了五个丫头片子。

母亲躺在土炕上,额头上布满汗珠,头发湿得贴在脸颊,眼神却透着光亮。

她轻轻碰了碰我皱巴巴的小脸:"腊月里生的,就叫 腊梅 吧 —— 腊梅不开花,必定有闰月 ,今年没闰月,这孩子将来定有出息。

"父亲推门进来时眉毛上还挂着雪粒子,搓着冻红的手凑到炕边:"这名字太苦,我想请王家疃的赵先生给取个雅些的。

""兵荒马乱的,雅名能当饭吃?

" 母亲轻叹一声,"老话说 平安就是福,健康值千金 ,能平平安安长大就好。

""识字才能明理,明理才能安身立命。

" 父亲的语气异常坚定,"三代不读书,不如一窝猪 —— 我不能让闺女们睁眼瞎。

"三天后雪停了,阳光惨白地照在雪地上,晃得人睁不开眼。

父亲把我裹得严严实实,揣在怀里去王家疃。

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也是父亲第一次抱刚出生的孩子出门 —— 五个姐姐都是满月后才见外人,我这算是 "破例",应了 "老幺娇,老大娇,中间夹个受气包" 的说法。

父亲用一块蓝布把我裹得严严实实,揣在怀里,踏着没膝的积雪,去一里外的王家疃请私塾先生取名。

赵先生的私塾里烟雾缭绕,五个姐姐围着炭火盆读书,见父亲抱着襁褓进来,都停下了诵读。

大姐己经能背《论语》,二姐在练习书法,三姐、西姐和五姐则跟着先生诵读:"人之初,性本善..."赵先生推了推眼镜:"守义,你这是...""赵先生," 父亲小心翼翼地把我放在八仙桌上,"这是老六,腊月生的。

想请您给取个名字。

“赵先生端详着我,眼镜片后的眼睛眯成一条缝:"又是个丫头?

你家五个丫头都在我这儿念书,个个聪慧,尤其是老大,将来或许能有出息 —— 可惜是个女儿身,真是 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旧思想害人。

"五个姐姐放下书本,把我围了起来,大姐轻轻的抱起了我:“俺又多个妹子,看看,多好玩“"是啊,老六,还是丫头。

" 父亲的声音低沉了些,"我想让她将来也跟姐姐们一样,在您这儿念书识字 —— 就算不能考取功名,能看懂药方也是好的, 艺多不压身 嘛。

"赵先生沉默片刻,从书架上取下一本线装书:"《楚辞》有云: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兰草有君子之德,虽处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

这孩子生在草药世家,又逢乱世,不如就叫 秀兰 吧 —— 李秀兰。

盼她将来能有兰草般的品性,在乱世中坚韧生长。

"父亲连连作揖:"多谢赵先生!

这名字好,就叫秀兰!

就算再难也要让她念书, 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 。

"回来的路上,父亲解开衣襟,把我贴在他温暖的胸口,轻声说:"秀兰啊,爹盼着你能识文断字,做个有学问的女子。

咱们李家的丫头,不输男儿 —— 就是不知道这世道还能不能给你这个机会。

老话说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这乱世,啥时候是个头啊。

"母亲后来常跟我说起这个场景,说那天父亲回来时,脸上带着久违的笑容,虽然那笑容里藏着一丝忧虑,真是 "黄连树下弹琴 —— 苦中作乐"。

转过年来开春,地里的麦苗刚探出头,村里就传开了各种消息。

有人说日本人占了烟台,有人说国军在威海卫打了胜仗,最吓人的是说日本人见人就杀 —— 吓得村里的孩子不敢出门,应了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的老话。

那天的太阳红得异常,晒得人头皮发麻。

村口老槐树上的乌鸦叫个不停,"呱呱呱" 像是在数我们还能活几天 —— 后来才明白,鸟都比人敏感,真是 "春打六九头,穷人苦出头",可我们的苦日子才刚开始。

没过几天,前村的李西穿着绸缎马褂,戴着金戒指,频繁出入王老爷家。

随后王老爷就把家里的日本货全搬出来烧,边烧边喊口号,火苗舔着留声机,放出段日本音乐,把他吓得跌坐在地上 —— 这戏码,跟去年一模一样,真是 "外甥打灯笼 —— 照舅(旧)"。

村民们聚在墙根下议论:"去年还说要跟日本人 亲善 ,今年就烧日本货,真是 墙头草,随风倒 —— 风往哪吹,他往哪倒。

""可不是嘛," 刘大爷吐口烟圈,"这叫 有奶便是娘,有钱便是爹 ,什么良心道德,在他眼里不如一个铜板。

"那天晚上,父亲把药铺里的《本草纲目》《伤寒论》用油布裹了三层,藏进山药窖最深处。

母亲不解:"书能当饭吃?

还不如多藏些粮食, 手有粮,心不慌 。

""这是爹传下来的,到我这都三代了,是活命的根本。

" 父亲抚摸着我的头,"这些药方将来能换粮食,能救命。

偏方治大病,草药气死名医 ,秀兰将来要靠这个吃饭 —— 就是不知道日本人会不会容得下这些草药,真是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

"话没说完,远处又传来爆炸声,这次更近了。

父亲脸色一变,一把将我们推进地窖。

黑暗中,我听见姐姐们压抑的啜泣声,母亲的叹息声,还有父亲沉重的呼吸声 —— 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成了我对那个年代最初的记忆,真是 "宁为太平犬,莫做离乱人"。

起初大家还不信,首到有一天,两架飞机低空掠过村庄,丢下了几颗炸弹,把村东头的老槐树炸断了。

没过多久,日军就占领了乳山县城。

那时我刚满月,还在襁褓里。

父亲把药铺的招牌摘了下来,改成了杂货铺,暗地里却依旧给乡亲们看病。

五个姐姐也不能去私塾了,整天躲在家里,不敢出门。

村里开始流传一些不好的消息,说北平、天津都被日本人占了,烟台也快保不住了。

父亲听了这些消息,总是眉头紧锁,夜里常常睡不着觉,起来擦拭他的药碾和银针 —— 那是他行医的宝贝,银针是用祖传的,锋利而柔韧。

"守义,你说日本人真的会打到咱们这儿来吗?

" 母亲担忧地问。

父亲叹了口气:"不好说啊。

这世道,怕是要变天了。

"他开始教姐姐们辨认草药,特别是那些能止血、消炎的。

"万一打起仗来,这些能救命。

" 父亲说。

他还把一些珍贵的药方抄录下来,缝在棉袄夹层里。

窗外,春风吹拂着院子里的草药,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预示着什么。

我每天还是傻傻的笑,饿了就没命的哭,完全不清楚外面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平静的日子不多了。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