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书香雅居!手机版

书香雅居 > 其它小说 > 逆时之核

逆时之核

今天喝点儿啥 著

其它小说连载

网文大咖“今天喝点儿啥”最新创作上线的小说《逆时之核是质量非常高的一部魂陈砚张启明是文里的关键人超爽情节主要讲述的是:2147华国顶尖科研人员陈砚为守护“星核”能源技惨遭鹰国暗当他再度睁却跨越81年时转生为2019年一名同名同姓的普通高二学生——此距离华国疫情爆发不足半京张高铁刚实现轨道贯而芯片、能源、医疗等领域的技术封正悄然在未来等待着未来81年的科技记忆与家国执陈砚藏起顶尖科研者的灵以17岁少年的身在高中课堂与时代浪潮中寻找破局契他匿名向疾控中心传递疫情预警数将2040年的材料公式拆解为“解题思路”,悄悄推动京张高铁传感器国产化;他借物理竞赛展露锋用简化版芯片设计图纸引起国家科研部门注一步步打破鹰国的技术垄断预判鹰国察觉这股“异常”的科技力新一轮的暗战悄然打陈砚不再是孤军奋战——上一世的战友以另一种身份与他重新一代科研者因他的“预言”而觉家国信仰跨越时凝聚成守护科技主权的坚最陈砚不仅实现了“让祖国提前强大”的夙更在2019与2147的时空对话读懂了“科技报国”从不只是一个人的征而是代代相传的薪

主角:陈砚,张启明   更新:2025-10-11 02:19:11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2147年12月28日,华国“星核”能源实验室的应急警报尖锐到刺耳。

陈砚盯着主控屏幕上跳动的能源参数,指尖在控制台飞速敲击——再有三分钟,就能完成最后一轮稳定性校准,这项能让国家能源自主率突破95%的技术,将彻底摆脱对鹰国能源技术的依赖。

玻璃窗外,黑衣人的枪口己经穿透了外围防护网。

子弹击穿实验室特种玻璃的瞬间,陈砚最后一眼看到的,是屏幕角落自己的出生日期:2120.12.28。

意识沉入黑暗前,他只有一个念头:若能早几十年,若能让这项技术提前诞生,或许就不会有无数次被技术封锁的屈辱,不会有今天这场为“星核”而来的暗杀。

“陈砚!

醒醒!

数学课还敢睡觉?”

后脑勺被粉笔头轻轻砸中时,陈砚猛地惊醒。

鼻腔里是旧粉笔灰混着夏天教室特有的闷热气息,眼前是泛黄的数学课本,封面上用蓝色水笔歪歪扭扭写着:高二(3)班,陈砚。

他下意识摸向口袋——没有实验室的身份卡,只有一部屏幕带着划痕的旧款智能手机。

解锁屏幕,日期栏清晰显示着:2019年6月15日。

不是记忆混乱,也不是濒死幻觉。

零碎的记忆碎片顺着这具身体的神经涌入脑海:这个“陈砚”17岁,父母是京市郊区的普通工人,成绩徘徊在班级中游,最大的烦恼是下个月的期末考试,和他那个出生于2120年、自小泡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人生,没有半分重叠。

他,一个来自81年后的顶尖科研人员,转生在了2019年一个同名同姓的普通高中生身上。

桌子里的手机突然震动,弹出的新闻推送撞进视线:“京张高铁全线轨道贯通,智能建造技术刷新世界标准”。

陈砚的呼吸骤然停滞——他清楚记得,2130年国家档案馆解密的《基础设施技术发展报告》里明确写过,2019年的京张高铁虽以“智能”为亮点,但其核心的轨道应力传感器却完全依赖鹰国进口,后续因对方突然断供,光替换适配的国产部件就耗费了整整三年,不仅延误了多条高铁线路的技术复用,更让国家在关键基建领域多付了数十亿的专利费。

“陈砚!

这道解析几何题,你上来解!”

讲台上传来数学老师的声音,打断了他翻涌的思绪。

陈砚攥着粉笔走上讲台,看着黑板上的椭圆方程,指尖却不受控制地动了起来。

粉笔在黑板上划过的轨迹越来越快,最后落在黑板中央的,不是解析几何的解题步骤,而是一串复杂的公式——2040年才被广泛应用的“材料应力简化算法”,正是当年解决国产传感器适配难题的核心理论基础。

“这写的什么?

跟题目有关系吗?”

“陈砚怕不是睡傻了吧,这公式我连符号都认不全。”

台下的议论声让陈砚回过神,他看着黑板上超前时代三十多年的公式,才猛然想起自己如今的身份——一个连椭圆方程都未必能解全的高二学生,就算写出正确的理论,又有谁会信?

数学老师皱着眉走近,手指重重敲在黑板上,粉笔灰簌簌落在陈砚的校服肩上:“陈砚,不会做就不会做,乱写一通还走神,去后面站着!”

老师的声音带着恨铁不成钢的严厉,“下课以后把这道题重新做十遍,明天早读前交给我!”

陈砚没有辩解。

他拿着课本走到教室后排,目光却始终没离开黑板上的公式。

窗外的蝉鸣聒噪得让人烦躁,他悄悄摸出手机,点开新闻里京张高铁研发团队的公开联系邮箱,指尖悬在屏幕上迟迟没落下。

怎么说?

说“我来自未来,你们的传感器有问题,用这个公式就能解决”?

大概率会被当成恶作剧邮件扔进垃圾箱。

可若不说,看着三年后因断供陷入困境的基建项目,看着国家在技术封锁里走的弯路,他做不到。

下课铃响时,数学老师路过后排,又停在陈砚身边:“你最近状态不对,要是家里有困难就跟老师说,别总在课上走神。”

语气比上课时温和了些。

陈砚抬头,看着老师鬓角的白发,忽然想起自己在2140年带过的第一个研究生——也是这样,总在实验室里为解不出的难题焦躁,而自己当时总会递上一杯热咖啡,告诉他“慢慢来,技术突破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他攥紧了口袋里的手机,心里有了主意。

或许不用一开始就抛出完整理论,或许可以先从“高中生能理解的角度”,把公式拆成基础推导步骤,再以“科技爱好者”的身份,试着给研发团队发一封邮件。

放学路上,陈砚绕到学校附近的文具店,买了一本崭新的笔记本。

翻开第一页,他没有写数学题,而是工工整整写下“2019年技术优化方向”,笔尖落下时,他仿佛又回到了2147年的实验室——只是这一次,他的战场不在未来的高科技实验室,而在2019年的盛夏,在这具17岁的身体里,在每一个能为祖国提前铺就技术坦途的瞬间。

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手机里还存着京张高铁的新闻,陈砚握紧了笔记本,脚步比来时更坚定。

这一世,他要带着未来的“钥匙”,把那些曾让国家吃亏的技术弯路,一条条变成通往领先的捷径。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