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亦辰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样,是在他五岁那年的冬天。
窗外的雪花飘落,院子里只有他一个人,拿着父亲遗留下来的旧算盘,静静地坐在台阶上。
院子里很安静,只有他嘴里默默念着那些数字。
那一岁,他的世界里还没有复杂的情感,只有无穷尽的好奇心和永远算不尽的算式。
母亲在厨房里忙碌,他则专注于眼前的算盘。
那些珠子在他手指下飞快地上下滑动,像是一个个小小的宇宙,等待着他去探索。
母亲偶尔会探头出来,看他独自坐在那里,眼神里闪过一丝忧虑——她不是没有注意到,林亦辰很少主动和其他孩子玩耍。
他们的游戏规则对他来说太过简单、太过重复,而且无聊透顶。
他更喜欢静静地坐着,思考那些别人无法理解的问题。
“亦辰,你怎么又一个人在外面?”
母亲柔声问道。
林亦辰没有抬头,只是轻声答道:“我在算一个很大的数,它好像没有尽头。”
母亲叹了口气,把围裙上的面粉拍掉,走过去轻轻地搂住了他。
“你啊,总是想得太多。”
林亦辰感受到了母亲的温暖,却依旧无法理解她的忧虑。
他的世界里,数字和公式比情感要真实得多。
上小学后,林亦辰的“异样”更加明显了。
他在课堂上总是提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然后用空余的时间翻阅高年级的数学书。
他沉浸在那些复杂的理论里,像是在寻找一个比现实更有秩序的世界。
老师最初很高兴,有个如此聪明的学生,但很快他们发现,这个孩子难以融入集体,他不善于表达,也不懂如何与同龄人相处。
林亦辰并不在意。
他的快乐来源于发现新的规律、解开难题,而不是和其他孩子一起追逐打闹。
有时,他甚至觉得那些规则本身就是可以推敲和改变的。
他喜欢质疑一切,哪怕是教科书上的定理。
有一次,数学老师在讲解勾股定理的应用时,林亦辰举起了手:“老师,如果空间不是欧氏的,那勾股定理还成立吗?
如果有西维空间,它的公式会是什么样的?”
老师愣住了,教室里也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其他孩子开始窃窃私语,他们不理解林亦辰在问什么,只觉得这个同学太古怪了。
下课后,林亦辰在操场上独自散步。
他看着那些在阳光下奔跑的孩子,内心毫无波澜。
他知道自己和他们不一样,他的兴趣和追求,也许一辈子都不会被他们理解。
他的童年是孤独的,但也是自由的。
他没有朋友,却有无数可以探索的领域。
他喜欢在图书馆的角落里泡上一整天,从数学到物理,从生物到哲学,总是渴望着理解更多。
他像是在用知识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堡垒,拒绝外界的干扰,也拒绝情感的侵入。
晚上,林亦辰常常一个人坐在书桌前,望着窗外的星空发呆。
他会设想宇宙的起源,思考生命的意义,甚至质疑人类对科学的认知极限。
有时,他会觉得自己像是被困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罩里,能够看清一切,却无法与世界真正接触。
母亲试图让他变得“正常”,带他去参加各种兴趣班,安排他和邻居的孩子一起玩耍。
但林亦辰总是很快失去兴趣。
他觉得那些活动太浪费时间,远不如钻研一本厚厚的科学杂志来得有意义。
渐渐地,母亲也放弃了劝说,只是默默地在背后支持他。
有一次,她在林亦辰的房间门口停留很久,看着他专注的背影,眼里满是复杂的情感。
她不知道,儿子究竟会走向什么样的未来。
她只是隐约觉得,这份天赋,或许会成为他的枷锁。
林亦辰的父亲曾是大学里的物理教授,因意外去世后,家里只剩下母子二人。
父亲留下的那些手稿和书籍,成了林亦辰童年最珍贵的宝藏。
他常常翻阅那些泛黄的笔记,试图理解父亲未完成的理论。
他渴望继承父亲的事业,甚至超越他。
他想要突破科学的极限,去探索那些别人不敢想象的领域。
但越是深入思考,林亦辰越是感到孤独。
他发现,天才的世界是冰冷的。
别人无法理解他的执着,也无法分享他的喜悦。
他像是在攀登一座无人问津的高峰,每向上一步,身边的人就离他更远。
童年的孤独,成了他性格里最深的烙印。
有一天深夜,林亦辰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科学的尽头在哪里?
如果有一天,我能走到极限,会发生什么?”
这个问题在他心里盘旋了很久,也许一辈子都不会有答案。
但他己经下定决心,要为此付出一切。
林亦辰的童年,是天才的童年,也是孤独的童年。
他的世界没有边界,只有无尽的探索和永恒的孤独。
而科学的极限,正是他唯一的信仰。
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最新评论